云南美容纠纷律师服务,云南美容事故律师服务 资管新规正式落地的第一年,打破“刚兑”的银行理财近期面临净值回撤、投资者赎回等多重挑战。 近期,债券市场出现一定幅度调整,债券市场利率快速走高,引发部分理财产品净值出现较大幅度波动。特别是前期表现较为稳健的中低风险固收类产品也出现较大净值回撤,甚至个别理财产品触发了大规模赎回。 一向以稳健著称的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缘何出现波动?这背后有哪些因素值得我们关注?理财产品面临的赎回压力是否可控?理财净值何时企稳回升?带着这些问题,《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 光大证券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对《金融时报》记者解释说,近期,在房地产融资政策进一步转暖、防疫政策优化带动市场信心企稳、流动性保持稳健等因素影响下,货币市场资金价格波动幅度加大。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债券类资产,因此,伴随着资金利率尤其是货币市场利率走升,叠加市场情绪面影响,部分机构加速去杠杆,理财净值出现回撤。 针对理财净值回撤现象,多位受访专家表示,不必对此过度担忧,随着债市企稳,理财净值有望回升。连日来,包括中银理财、农银理财、招银理财等在内的多家理财公司也纷纷发布致投资者的信,阐明近期产品净值回撤的原因,并呼吁投资者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用理性、长远视角看待近期市场波动。 债市波动加大 影响理财产品近期收益 近日,招银理财发行的一款R2中低风险理财产品触发巨额赎回,引发市场广泛关注。相关信息显示,该款理财产品为固定收益类产品,自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为2.04%,而近一个月的年化收益率则为-0.33%。所谓“巨额赎回”是指理财公司开放式理财产品单个开放日净赎回申请超过前一日终理财产品总份额10%的赎回行为。 近期理财产品净值大幅回撤甚至跌破净值的现象却非个案。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7日,目前全市场34406只银行理财产品中,近一周总回报为负值的有13706只,占比达39.83%。另外,有1976只理财产品跌破净值。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近四成理财产品在近一周内为负收益,与近期债券市场波动直接相关。11月11日以来,债市波动明显加大。11月16日,国债期货10年期主力合约跌0.27%,5年期主力合约跌0.31%,2年期主力合约跌0.23%。而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2年上)》,截至今年6月末,理财配置债券类资产的比重为67.9%,占比近七成。 “主要有两个因素导致债券价格下降,一是市场流动性有所收敛;二是市场投资者对经济前景更加乐观,使得部分债市资金可能流入到股市,部分债基面临一定赎回压力,债券供给增加。”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此前,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加之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者偏向“防守”风格,部分资金为避险流向债券类资产。而自10月底以来,资金面有所收敛,叠加市场对经济前景预期更加乐观,以及债券市场利率处于低位,近期债券价格下跌进一步导致配置债券的产品净值出现回调。 除了受到近期基本面因素影响,债市下跌还可能与交易配置的操作因素有关。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可能是因为部分债基和理财产品面临较大赎回压力,不得不被动抛售部分资产,对债券市场形成了较为强烈的负反馈。” 也有理财公司分析称,债券市场经过持续上涨,收益率处于历史低位,机构有获利止盈的内在需求。同时,债券短期快速调整,机构赎回造成流动性压力。 部分产品遇短期赎回压力 风险整体可控 理财产品净值回撤对于投资者和理财公司都是一项考验。当前理财产品净值化比例超过九成,但投资者对于打破“刚兑”的接受还需要时间。“客户对于净值未能达到业绩基准的情况短期尚可接受,但若是跌破净值或短期内急跌,则会打破很多客户的心理防线,引发赎回行为。”明明表示。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11月10日后公布净值的现金理财、纯固收和“固收+”产品近1个月的年化收益率相较近6个月和近1年均有明显下降。从市场反馈来看,目前理财净值回撤确实给一些理财产品造成赎回压力。 当下,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存续理财产品根据产品形态可以大致分为现金管理类、开放式净值和封闭式净值产品。其中,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净值表现相对稳定。而定期开放产品和封闭式产品只有在约定时间可进行申赎操作,规模稳定性较好。 王一峰表示,赎回压力较大的主要以每日可申赎的开放式产品为主,这些产品资产端配置了较多的短久期债券类资产,在货币市场利率快速上行期,净值调整更为明显,而零售端客户操作也相对灵活,此类产品赎回压力较大。周茂华表示,“一般来说,纯债基或底层资产基本为债券的理财产品面临赎回压力大一些。” 个别理财产品触发巨额赎回引发投资者担忧。那么应如何看待理财产品面临的赎回压力?在采访中,专家普遍认为,短期来看部分产品确实面临较大赎回压力,但赎回风险可控。 王一峰表示,理财净值回撤压力主要来自资金市场利率快速上行,相应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净值受到了较大影响。整体评估下来,当前赎回压力确实有所增大,但是结合银行理财产品形态看,赎回压力较为可控。 “目前理财产品整体赎回压力较大,但预计不会持续很久。”明明认为,一是因为理财产品很多是封闭、定开和最短持有期产品,很多投资者无法即时赎回,当净值企稳后,赎回冲动也会减弱;二是目前债市急跌的情况很难持续。 周茂华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近期债市剧烈波动并非常态,目前投资者更多处于观望状态。从经济基本面和市场流动性情况来看,不支持市场利率趋势性大幅上升。同时,在目前基本面下,债券短期价格下降,相应债券资产配置吸引力上升,也会吸引部分资金流入。 此外,国盛固收杨业伟团队认为,无须过度担忧理财资金赎回可能带来的负反馈循环。当前新发行的理财产品封闭期拉长,使得理财对净值波动承受力变强。虽然年底之前现金管理类产品需要整改完成,但是预计压缩规模不大,而且可以转变为净值法估值产品,不至于因此大幅抛售底层资产。另外,银行理财卖出债券幅度有限也表明赎回风险尚可控。 债市短期波动无须过度担忧 理财净值或在近期企稳 债券市场何时企稳,理财净值回撤何时结束,是银行理财投资者最为关心的话题。 在11月14日至11月16日经历3天较大幅度调整之后,债券市场已在11月17日初步企稳。数据显示,11月17日,国债期货全线收涨,结束此前连续回调走势。截至收盘,10年期主力合约涨0.52%,5年期主力合约涨0.31%,2年期主力合约涨0.16%。 人民银行11月17日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320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2.00%。由于当日有90亿元逆回购到期,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1230亿元。 “近期散户和理财委外都有一定赎回,机构去杠杆行为容易形成‘羊群效应’,需要予以阻断。但大家对此不用过度担心。”王一峰分析认为,从当前情况看,DR007利率已基本接近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人民银行呵护市场流动性的操作也稳定了市场信心,抑制了短端利率进一步上行空间。11月17日,各类利率普遍出现回落,市场信心趋于稳定。在此情况下,理财产品赎回压力也将快速减弱。 明明结合宽信用情况和经济恢复发展趋势分析表示,短期内10年国债收益率持续快速上行的可能性不高。短期内的赎回扰动预计不会持续很久。因此,理财产品的净值预计将在近期企稳。 近日,理财公司纷纷发文解释债市波动原因,安抚投资者情绪,并介绍了债市后期走势情况。也有理财公司阐述了应对策略。 例如,光大理财表示,将通过三方面力争控制回撤,一是继续增加配置存款等低波动资产,为产品提供稳定票息;二是调整持仓结构,控制产品杠杆与久期,把握因情绪导致的市场超跌机会;三是备好充足的流动性资产,做好充分的流动性风险防范,应对赎回压力。 净值波动是常态 理财公司需做好投资者教育 对于理财公司而言,如何有效控制净值回撤、做好投资者教育是当下“必答题”。对此,王一峰认为,面对净值回撤和赎回压力,理财公司应加强与渠道端的沟通协调,做好投资者教育。同时,加强对市场的前瞻性研判,适时调整债券组合久期、管控利率风险,做好偏离度控制。此外,需要对可能出现的压力情形做好预案,如负偏离度临近阈值时的管理、客户集中赎回时赎回比例的适度调整等。 实际上,在今年3月份,银行理财已经迎来过一次“破净”考验。当时,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缩表等因素造成权益资产大幅震荡,“固收+”产品净值回撤严重,继而引发“固收+”理财和基金的赎回潮。而本次理财赎回压力则主要由债市回调引发。 在市场分析人士看来,上一轮债市调整经过1个月左右的市场修复,最终展现了较好收益。以债券为代表的固收类资产安全性较高、收益稳定、流动性较好。固收类产品短期浮亏并不意味着永久性损失,长期持有才能带来更好的投资体验,投资者应理性作出判断。 王一峰表示,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及金融市场的自身发展,各类资管产品净值波动幅度加大或成常态。相对而言,银行理财整体属于稳健型投资品种,需要客观看待阶段性回撤甚至“破净”情况。银行理财主要配置债券类资产,伴随市场逐步回归稳态,估值也将相应修复。另外,票息收入的逐渐积累也将推动净值回升,不建议投资者“应激性”赎回。 周茂华也谈到,市场波动有高有低,均属于常态。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后,银行理财随着底层资产价格波动也已被市场接受。近日债市波动加剧,有资金面及基本面预期因素,但更多受市场情绪主导,随着短期市场情绪稳定,债市将回归常态。对投资者而言,要避免追涨杀跌,理性看待短期净值波动。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 新闻资讯
• 活动频道
更多